| 有一个人,每天都在上班的路上遇到一座桥,但他从来没有走过这座桥,为什么? |
因为那座桥是他住的地方。
|
| 三个人同时从同一处起跑,第一个人每秒跑5米,第二个人每秒跑10米,第三个人每秒跑15米。问:当第一个人跑完100米时,第二个人跑了多远?第三个人跑了多远? |
当第一个人跑完100米时,时间为20秒。所以,第二个人已经跑了20秒 * 10米/秒 = 200米,第三个人已经跑了20秒 * 15米/秒 = 300米。
|
| 有一个人,他每天都看见他自己。他是怎么做到的? |
他是照镜子的。
|
| 一个人每天都吃饭,但从来不长胖,为什么? |
因为他吃的是晚饭。
|
| 有一个人,他每天都去上班,但是他不开车也不骑车,也不坐公交车,却能够到达公司。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
他是公司的保安,每天步行到达公司。
|
| 有一个人从100楼高的建筑物的窗户跳下,摔到了一半的时候却安全无恙,为什么? |
因为他跳的是一半的时候是在梦中,还没到真正跳下的时候。
|
| 有一个人,他天天坐着,却从来不会累。为什么? |
因为他是轮椅上的人。
|
| 一只乌龟从100米高的山顶往下爬,白天爬10米,夜晚滑下8米。问这只乌龟需要多少天才能到达山底? |
永远也到不了山底。因为每天都会先爬上去一部分,然后在夜晚滑下一部分,所以永远也到不了山底。
|
| 什么东西越切越大? |
爆炸气球
|
| 有一个人站在桥上,突然他看到了一个人在河里溺水,但他没有下去救他,为什么? |
因为溺水的人是在电视上看到的。
|
| 有四个女生,同年同月同日生,但不是双胞胎,她们是如何可能的? |
这四个女生是来自不同的家庭,只是碰巧在同一天出生。
|
| 有一个人每天只能吃一块巧克力,但他却能保持体重不增不减,为什么? |
因为他每天都把巧克力切成两半,只吃一半。
|
| 有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他看到一块红色的石头,心里突然产生了一种“啊哈”的感觉,为什么呢? |
因为他是在玩俄罗斯方块游戏,那块红色的石头正好是他所需要的形状。
|
| 我有眼睛却看不见,有嘴巴却说不出,有耳朵却听不到。是什么? |
书籍
|
| 有一个人在房间里,突然掉进了一个无底洞,但他却毫发无损地从洞的另一侧爬了出来。这是怎么可能的? |
这个人掉进的是无底洞的旁边的洞。
|
| 有一个人在室内,他看见一辆车从窗外开过,结果立刻昏倒。为什么? |
因为他是拥有车祸恐惧症的人,只要看到车子,就会昏倒。
|
| 什么东西每个人都想要,但是一旦拥有就不想要了? |
答案:答案:分数。人们总是追求更高的分数,但一旦达到自己想要的分数,就不再渴望得到更高的分数了。
|
| 有四个人排成一列等待上楼电梯,他们分别是A、B、C、D。电梯一次只能运送两个人,但是有一个限制条件:A和C不能同时在电梯中,B和D不能同时在电梯中。请问,如何安排他们上楼电梯,使得他们尽快上楼? |
将A和B一起送上楼,然后B返回。接着,将C和D一起送上楼,最后B再次上楼。这样,共需要三次电梯运行。
|
| 有一个人走进了一个房间,发现房间里有三个开着不同颜色的灯,分别是红灯、黄灯和蓝灯。但是他发现,这三个灯的开关都在另外一个房间里。这个人只被允许进入另外一个房间一次,并且不能返回原房间。他应该如何判断每个开关对应的是哪个灯? |
这个人可以先打开红灯的开关,持续一段时间后再关闭。然后再打开黄灯的开关,进入另一个房间。在进入另一个房间之前,他可以观察红灯是否亮着。如果红灯是亮的,那么红灯的开关就是对应红灯的开关;如果红灯是灭的且黄灯是亮的,那么黄灯的开关就是对应黄灯的开关;如果红灯和黄灯都是灭的,那么蓝灯的开关就是对应蓝灯的开关。这样,他就可以确定每个开关对应的是哪个灯。
|
| 有一个人在房间里,房间的门窗都紧闭,他却死了,为什么? |
这个人其实是一只室内装饰品,不是真正的人。
|
| 一个人带着一只空箱子走进了一个房间,过了一会儿,他带着一个装满物品的箱子走了出来,但房间里却没有其他人或物品。他是怎么做到的? |
他把箱子里的物品装满了房间的空气。
|
| 什么大家都追求,却无法亲自拥有? |
答案:他人的内心世界
|
| 一只猴子有100个香蕉,它每次最多能拿走其中的一半,但是它拿走的时候必须将剩下的香蕉分成两堆,每堆的数量可以不一样。猴子最多能拿走多少个香蕉? |
猴子最多能拿走99个香蕉。猴子第一次拿走50个香蕉,并将剩下的50个香蕉分成一堆25个和一堆25个。接下来,猴子每次都拿走剩下堆中的一半,即每次拿走12个香蕉,最后一次拿走11个香蕉。因此,猴子总共拿走的香蕉数量为50 + 12 + 12 + 12 + ... + 11 = 99。
|
| 什么东西只有你需要的时候才会存在,不需要的时候却消失了呢? |
答案是“答案”。因为当你需要答案的时候,它存在于你的思维中;而当你不需要答案的时候,它就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