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只狐狸和一只兔子同时站在一条直线上,狐狸离兔子有10米的距离。兔子向前跳了5米,狐狸却向后跳了2米。现在他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
他们之间的距离还是10米,因为无论兔子向前跳了多远,狐狸向后跳了多远,他们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
有一个人站在一座桥的一端,他看到桥的另一端有三个人。这三个人看到他后,各自立即跑过来,但是只有两个人成功到达他所在的一端,为什么? |
因为其中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是同一个人,他们只是分别从桥的两端跑过来。
|
一只小鸟站在一根电线上,为什么它不会被电到? |
因为它站在了没有通电的地方。
|
两个人同时从同一楼层的窗户跳下,一个摔得很痛,一个却没有受伤。为什么? |
因为一个是从一楼的窗户跳下,另一个是从二楼的窗户跳下。
|
有一个人,他每天早上起床后都会看着镜子哭泣,但他并不感到悲伤。为什么? |
因为他是一个化妆师,他每天早上看着镜子是为了检查自己的化妆技术是否达到自己的要求。
|
有一座桥,桥上有四个人,每个人都要过桥,但桥最多只能承受两个人的重量。这四个人分别需要1、2、5、10分钟过桥的时间,当两个人一起过桥时,必须以较慢的那个人的时间为准。请问他们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过桥? |
首先,1分钟的人和2分钟的人一起过桥,花费2分钟。然后,1分钟的人回到原点,花费1分钟。接下来,5分钟的人和10分钟的人一起过桥,花费10分钟。最后,2分钟的人回到原点,花费2分钟。总共花费的时间为2+1+10+2=15分钟。
|
一个人进了一个黑暗的房间,他摸索着找到了一根绳子和一把打火机。他点燃了打火机,才发现房间里有一位已经死去的人。请问,这个人是怎么死的? |
这个人是一个脑筋急转弯大师,他在黑暗的房间里解开了绳子的结,打火机的光照亮了房间,让他看到了自己解开的绳结,因为他解开绳子后没有意识到自己没有绳子可用,因此他自己误以为是被人杀害了。
|
一根火柴可以点燃一分钟,现在有两根火柴,能点燃多久? |
两根火柴可以点燃两分钟,因为点燃时间并不会因为火柴的数量而增加。
|
走在路上,突然下雨了,你忘记带雨伞了怎么办? |
等雨停
|
什么东西只有你离开它的时候,才会亮起来? |
果冻灯(关灯时果冻变暗,离开时亮起来)
|
有一个人,他有三个儿子,每个儿子都有一个妹妹,问:这个人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
这个人一共有四个孩子。虽然题目中只提到了三个儿子,但是每个儿子都有一个妹妹,所以还有一个女儿。
|
什么东西可以一分钟内变成两个? |
一个普通的时钟,当时间从59秒跳到00秒时,就变成了两个分钟。
|
有四个姑娘,坐在一起,却从来不说话,是什么姑娘? |
四季姑娘(春夏秋冬)
|
有四个人坐在一起,每个人都有一只猫,这一组共有多少只脚? |
只有16只脚。虽然有四个人和四只猫,但问题只问了脚的数量,没有提到人和猫的个数。每个人有两只脚,每只猫也有两只脚,所以一共是4人×2脚+4猫×2脚=16只脚。
|
有一天,九个人坐在一排,每个人分别拿着一枚硬币,全部是热的,他们不断地将硬币传递给相邻的人,直到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冷的硬币。问:这个过程最少需要多少次传递才能实现? |
只需要一次传递。因为当一枚热的硬币被传递给旁边的人后,那个人手里已经有了一个冷的硬币,所以整个过程只需一次传递。
|
什么东西是每天都存在,但只有一次使用后就永远消失了? |
闹钟的响铃。
|
有一个人在一座无窗的房间里,他找到了一根绳子和一把剪刀。他该如何逃出房间? |
他可以用剪刀将绳子剪成两段,然后将两段绳子拼接成一条更长的绳子。接着,他可以用这条更长的绳子做成一个绳梯,从房间的顶部爬出去。
|
有一个人站在房子里面,他看到外面有三个人站在门口,一个是他的父亲,一个是他的儿子,另一个是他自己。请问,他是怎么可能看到这个情景的? |
他是一个男人,他的父亲和儿子也是男人,所以他看到的是他的儿子和父亲。
|
有一个人,每天都骑着自行车上班,但他从来没有下过车,为什么? |
因为他骑的是固定在地上的健身车。
|
有一只桌子上有一只苹果,有两个人,他们都想吃这只苹果,但又不想与对方分享。他们应该怎么办? |
他们可以将这只苹果切成两半,每人一半。
|
有个人站在一个桥上,他看到下面有一艘船,船上全是死人。为什么船上全是死人? |
因为船上搭载的是死人殡葬服务,正在运送尸体。
|
有一个人自称能够看穿别人的内心,但他从来没有猜中过一个人的心思,为什么? |
因为他只能看见别人的外心,而不是内心。
|
一个人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件是生日,另一件是死日。他的一生都在做什么? |
他在活着。
|
有一个人被绑在一根长长的绳子上,他想要逃脱。然而,绳子的两端都被点燃了,火苗正向他靠近。这个人怎样才能成功逃脱呢? |
他只需要等到绳子烧断即可。因为绳子被点燃后,随着火焰的燃烧,绳子会变短,所以只要耐心等待,绳子最终会被烧断,他就能成功逃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