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个人站在一座桥上,他想过河,但桥上有一条规定,每个人都必须回答一个问题才能过桥。问题是:你只能说谎,我只能说真话,你能告诉我一个问题,让我回答是或者不是吗? |
这个人可以问:你会回答“不是”吗?如果对方是说真话的人,他会回答“不是”,如果对方是说谎的人,他会回答“是”。无论对方是说真话还是说谎,这个人都可以根据对方的回答来判断出正确的答案。
|
| 有一个人站在桥上,向下看,突然吓了一跳,然后笑了笑,为什么? |
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倒影,突然吓了一跳以为是别人,然后笑了笑,意识到是自己。
|
| 有一个人走进了一间房子,房子里有三个开关,但是这些开关没有标签,也不知道它们分别控制着哪个灯泡。这个人只有一次机会进入房子,然后离开,之后就无法再进入房子。请问他如何确定每个开关控制的是哪个灯泡? |
他可以先打开一个开关,等待几分钟后再关闭它。然后打开第二个开关,进入房子。如果灯泡亮着,那么第二个开关控制的就是这个灯泡。如果灯泡是熄灭的但是有一些热的,那么第一次打开的开关控制的就是这个灯泡。最后,第三个开关控制的就是剩下的灯泡。
|
| 什么样的桶装水最轻? |
空桶
|
| 一个人在雨中走着,为什么他并没有湿到一点? |
因为他是在草地上走的。
|
| 三个人在一起吃饭,一共花了30元,每人出了10元。后来服务员发现账单有误,实际上只需要25元。服务员拿回了5元,但不知道怎么分给三个人。于是服务员决定给每人退回1元,自己拿走2元。这样,三个人实际上每人出了9元,加上服务员的2元,一共是29元。请问,还有1元去哪儿了? |
这个问题的陷阱在于混淆了两个不同的数额。实际上,三个人每人出了9元,一共是27元。而服务员拿走的2元并不应该计算在内。所以,27元加上服务员拿走的2元,一共是29元。并没有1元消失,只是计算方式的误导导致了看起来不合理的结果。
|
| 什么东西能破坏国家,却不能打碎一颗心? |
偷税漏税。
|
| 有一个人在深夜走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个人站在路灯下。这个人既没有手表也没有手机,但是他依然能够知道现在是几点钟。你能猜猜他是怎么知道的吗? |
因为他是那个站在路灯下的人的影子,他通过路灯上的光影判断出了时间。
|
| 有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总共有多少分钟? |
人生没有固定的时间,每个人的寿命不同,所以无法确定。
|
| 有一个年轻人,他每天都在上班的路上遇到同样的三个红绿灯,但他总是能在每个红绿灯变成绿灯之前通过。为什么? |
因为他每天骑自行车上班,并且遇到的是行人红绿灯而不是车辆红绿灯。
|
| 一个人在黑暗中走着,突然他听到一声巨响,然后他立刻就死了。为什么? |
因为他是个盲人,黑暗中听到巨响后,他以为是车祸发生了,想要避免被撞到,结果不慎撞到了墙壁导致死亡。
|
| 有四个人被关在一个密室里,他们只有一瓶水和两个玻璃杯。但是他们没有任何工具可以分割水或者测量水的体积。他们如何平分这瓶水? |
他们可以先将水倒入两个玻璃杯中,然后每个人喝掉自己杯中的水,接着再将剩下的水倒入两个玻璃杯中。这样每个人就得到了相等的水量。
|
| 站在桥上看船,船没有停在哪里? |
船停在水里。
|
| 有个人站在一辆汽车旁边,但他却没法上车,为什么? |
因为这个人是司机。
|
| 什么东西可以一分钟内变成两个? |
一个普通的时钟,当时间从59秒跳到00秒时,就变成了两个分钟。
|
| 一只猴子在树上摘桃子,每天只能摘一半再多一个。如果第一天摘了7个桃子,问猴子总共摘了多少天? |
从最后一天往前推算,最后一天剩下了1个桃子。倒数第二天则是(1+1)*2=4个桃子。倒数第三天是(4+1)*2=10个桃子。依次类推,第n天剩下的桃子数量为[(n+1)*2]个。所以猴子总共摘了9天。
|
| 一张桌子上摆放着一杯水和一个苹果,为什么人们总是先拿走苹果而不是喝水? |
因为人们总是先满足自己对食物的欲望,而对于水这种生命必需物却少有紧迫感。
|
| 有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他看到一块红色的石头,心里突然产生了一种“啊哈”的感觉,为什么呢? |
因为他是在玩俄罗斯方块游戏,那块红色的石头正好是他所需要的形状。
|
| 有一个人在一座无人岛上,他发现了一个空房子,没有窗户、门也被锁住了。但他仍然可以进入房子。请问他是如何进入房子的? |
他通过屋顶进入的,因为房子没有窗户和门,但并没有提到没有屋顶。
|
| 赛跑时,为什么最后一名往往是最快的? |
因为最后一名跑的是追赶别人的人。
|
| 两个人一起打电话,为什么听不到对方说话? |
因为他们用的是同一个电话。
|
| 全身湿漉漉,却不是游泳池。身上有漆黑,却不是夜晚。是什么? |
水母
|
| 一个人站在河的一边,他并没有用桥或者船过河,却没有湿身,他是怎么做到的? |
因为河已经结冰了。
|
| 一个人乘坐电梯,突然停电了,他却能够顺利地出来,为什么? |
因为他在地下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