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东西一到家就不是自己的了? |
门锁
|
| 一个戴帽子的人在银行前面倒了下去,却没有受伤。为什么? |
因为他是一个银行劫匪,在逃跑的时候撞到了柜台上,戴着的帽子保护了他的头部。
|
| 一个人赶着马车,车上载着两袋沙子,沙子的总重量是20公斤。突然,马车的车轮坏了一个,这个人卸下两袋沙子,将车轮放在其中一袋沙子下面,然后重新装上另一袋沙子。马车现在的总重量是多少公斤? |
原来车上载的是沙子,不管装在哪一个袋子里面,重量是没有变化的,仍然是20公斤。
|
| 什么东西能从地上跑过来,却不会走? |
一条虫子。它可以爬行,但不能直立行走。
|
| 有一座桥,桥上有一条狗,狗旁边有三个人。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把刀。为什么桥上没有血? |
因为这三个人都是手无寸铁的友好旅客,他们只是握着刀的刀柄在和狗玩耍而已,并没有伤害到狗或人。
|
| 有一个人,他每天都在吃东西,但从来不长胖。为什么? |
因为他是厨师,每天都在吃自己做的食物,所以无论吃多少都不会长胖。
|
| 有一个人,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将他的头发剪掉一小块,然后扔掉。为什么他会这样做? |
因为他是个雕刻家,他每天都在雕刻一个小人像,而他用剪掉的头发来制作小人像的头发。
|
| 有一个人站在一座桥上,他没有手,没有脚,也没有身体,但他可以看见和听见。他是谁? |
他是桥上的摄像头。
|
| 有一个人站在房间里,他看到四个方向都有窗户,但是他却不知道他在哪个楼层。他怎么知道他在几楼? |
他可以打开窗户,然后扔出一块纸,看纸飘落的速度,如果纸很快就落下,那他就在底层;如果纸很慢才落下,那他就在高层。
|
| 有四个姐妹,一个人坐在马背上,另一个人在撒谎,第三个人在说真话,最后一个人站在一旁。请问,站在一旁的是谁? |
站在一旁的是说真话的姐妹。因为坐在马背上的姐妹肯定不会说话,撒谎的姐妹也不会说真话,所以只剩下说真话的姐妹会站在一旁。
|
| 有一个人,他每天早上都会把自己的闹钟设定在6:30,但他却每天都在6:15就醒来了,为什么? |
因为他的闹钟是设定在下午6:30的。
|
| 什么东西可以穿过墙壁,却无法穿过一张纸? |
光线
|
| 孙悟空的师傅是谁? |
一只猴子
|
| 有一个人走进一个房间,发现房间里有三个开关,分别是A、B和C。他不知道这些开关控制的是哪个灯,而且他只能进入房间一次。如何在不进入房间的情况下,确定每个开关控制的是哪个灯呢? |
这个人首先打开A开关,保持一段时间后再关闭。然后,打开B开关,并且迅速进入房间。如果灯亮着,那么B开关控制的是灯;如果灯是熄灭的但是仍然温热,那么A开关控制的是灯;如果灯是熄灭的而且冷却了,那么C开关控制的是灯。
|
| 有一个人病得很重,医生说他只有三天的寿命了。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个人活了七天并康复了。为什么? |
因为医生的预测是错误的,他只是活了三天的寿命,但并没有死亡。
|
| 有一座桥,桥上站着三个人,他们分别是A、B、C。A说:“B是个诚实的人。”B说:“C是个说谎者。”C说:“A和B都是说谎者。”现在请你判断,他们中谁是诚实的人? |
根据逻辑推理,如果A说的是真话,那么B就是说谎者,因为B说C是说谎者。但这与A说的不符,所以A是说谎者。同理,如果B说的是真话,那么C也是说谎者。但这与C说的不符,所以B也是说谎者。综上所述,C是唯一的诚实者。
|
| 有一个人被关在一个完全封闭的房间里,房间没有窗户,只有一扇门,门上锁得牢牢的。房间里没有任何工具或物品可以帮助他逃脱。但是,这个人却成功地逃脱了,你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吗? |
他是房间里唯一的人,所以他用钥匙打开了门。
|
| 站在门外可看见的东西,站在门内却看不见。是什么? |
门的反面。
|
| 什么东西顺时针转越慢,逆时针转越快? |
一个时钟
|
| 有一个人站在桥上,桥下正好有一只船。这个人为什么不会看到船? |
因为桥下没有水,船是停在陆地上的。
|
| 有一个人平时很有钱,但无论你怎么在他面前展示你的财富,他都不会眼红或羡慕,为什么? |
因为那个人已经是他自己了。
|
| 有一个人站在一张桌子旁边,他看见桌子上有一根长长的绳子,他拿起绳子的一端往上拉,绳子却变得更长了。请问,他是如何做到的? |
他拿起绳子的一端是另一根更长的绳子。
|
| 什么东西一分钟有10次,一小时只有两次? |
钟
|
| 有一天,一个人在河边发现了一只空瓶子,里面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数字序列:1, 11, 21, 1211, 111221... 请问下一个数字是什么? |
下一个数字是312211。这个数字序列是通过描述前一个数字中每个数字的个数来生成的。比如,第一个数字1读作"一个1",所以下一个数字就是11;第二个数字11读作"两个1",所以下一个数字就是21;以此类推,依次类推得到的数字序列是1211, 111221, 312211...
|